todo 主要讲具体是怎么做到对标专业前端的
1. 组件如何在搭建平台里使用
a.标准的开发组件流程
b.加入一些低码配置
2. 编辑器使用
a.拖拉拽
b.配置
c.逻辑部分
d.低码部分
3. 产物介绍
a.代码标准
b.灵活的出码方式
4. 当前的一些运作模式
a.专业搭建者模式
b.运营、产品模式
低代码方向近年来愈发火热,原因是越来越成熟的工程基础建设与对降本提效的更高要求,于是各种低/无代码产品层出不穷,也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,然而大部分的低代码产品都是从物料到协议到产物一把包办,这样固然直接,但也却导致了一些问题:
1. 物料只能用于搭建,且开发过程跟组件开发过程基本割裂
2. 配置过程有诸多限制,经常出现平台无法支持或者需要平台来做定制开发等尴尬情况,甚至到了最后不得不想办法迁移成纯前端工程
3. 产物过于黑盒,问题无法调试,只能求助于平台方
基于以上问题触发,我们在几年前立项了一个低代码产品,希望提供这样的产品体验:
1. 物料开发与传统前端组件开发无异,可用于搭建也可用于pro code,实现最小代价的入料
2. 编辑过程对标写专业前端代码,提供最大的自由度,无论是什么样的需求都可以在编辑器内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案
3. 产物对标专业前端代码,并直接可出码构建,效果等于前端提交代码构建部署
当然,对于更垂直的场景,我们提供了中台模式,中台用户可以通过插件开发自己的编辑器,给他们的用户提供更专业的低码编辑器,比如某个产品的活动场景、某条业务线的中台等等,也就是说我们更希望建立一个生态,一个与专业研发对接的生态,在这个生态里除了搭建者,专业前端也会参与其中,贡献原料(组件、模型、工程模板等
基于这样的模式,我们在字节内部也做了一定的业务沉淀,在一些业务线中落地了「搭建组」这样的角色,专门做搭建相关的工作。
可以了解一个更好更抽象的低代码产品是如何设计、如何演化的